News

在国际环境变乱交织、外部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一季度中国经济实现良好开局: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4%,货物进出口额增至10.3万亿元;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发展质量稳步提升,释放出向新向好的积极信号,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经济注入了更多确定性。
如何让更多残障人士好就业、就好业?破题的关键之一,在于推动实现更充分的数字化就业。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超50万亿元,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加速崛起,并催生电商运营、带货主播、有声书制作、AI标注等多种新职业。相较于传统就业,这些新职业不仅需求量大、就业门槛低,而且包容性强,能覆盖不同技能水平的劳动群体,特别是支持远程办公、弹性工作,对残障群体来说相当友好。
会议发布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最受欢迎期刊报告(202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用户使用分析报告(2024年度)》。报告显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持续快速发展,尤其是在海外传播方面。202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在海外的使用量显著提高,年度访问量较前一年增长34.2%,建成并上线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库数据库(英文版)受到广泛欢迎,《求是》《宗教学研究》《 ...
5月16日,“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研討會暨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最受歡迎期刊報告發布會”在京開幕。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高翔出席會議並講話,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趙芮主持會議。
维护战后国际秩序事关国际关系民主化。要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干涉别国内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厉行国际法治,确保国际法有效实施,反对双重标准和选择性适用。任何绕过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单边制裁,都于法无据、于理不合、于情不通。在推进全球治理中,各国都有权平等参与、平等决策、平等受 ...
民營經濟促進法強化了平等保護民營經濟,必將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強法治保障。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民營經濟促進法作為平等保護民營經濟的基本法,其貫徹實施還需要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進一步配套,相關司法解釋也需要同步發力。各級政府機關需要依據該法履職盡責、嚴格執法,司法機關需要遵循該法、公正司法,經營主體需要遵守該法、規范經 ...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4月30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民营经济促进法),于5月20日起施行。该法的颁行,向全社会传递了党和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庄重承诺,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发展民营经济的方针政策和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确定为法律制度,把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对民营经济平等保护的政策以法律形式系统地表现出来,为执行机关严格执行和司法机关公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工作,我国逐步建成了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现代化金融系统。当前,我国银行业资产的总规模居全球第一位,股票、债券、保险市场规模居全球第二位,在引导全球资本流动、向世界传递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成长逻辑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人工智能是人类发展新领域,给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深远影响。人工智能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涌现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4月25日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4月29日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这为我们推进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鲜明底色,也是中国知识体系与西方知识体系的本质区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把握知识体系建设方向,筑牢理论基础,把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为重要使命和根本任务。
数实融合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数据要素为底层支撑的新型经济范式,通过重构生产逻辑、创新价值模式、延伸产业链条,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在技术、产业、组织层面的系统性耦合。这种深度融合能够突破传统消费市场的时空边界与供给瓶颈,对于提振消费、扩大需求具有积极意义。
变乱交织的世界,自由贸易是观察全球经济的“晴雨表”。坚定践行自由贸易理念,坚决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才能为全球发展注入确定性和稳定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